介子推的故事(我们还需要介子推精神吗)
资讯
2023-11-14
307
1. 介子推的故事,我们还需要介子推精神吗?
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,因追随流亡的公子重耳在国外十余年,不管任何艰难困苦,对公子重耳不离不弃。据说,一次流亡途中重耳因长期食不果腹,营养不良,被饿得奄奄一息时,重耳出于本能念叨着要吃肉,素食都没有,那里还敢奢望吃肉。忠心耿耿的介子推急中生智,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煮了给重耳吃。既救了他的命,又接了他的“馋”。这事自然不能一直瞒住重耳,活过来的重耳知道肉的“采购”渠道后,感激涕零,铭于五内啊。后来,重耳在父王驾崩后,在秦国和追随者的支持下,回国夺取王位,是为晋文公。他励精图治,在他的努力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重耳是一位知恩图报的君主,他继位后,大大封赏追随他的功臣。別人都受了封赏,独独不见介子推,这让晋文公重耳也很纳闷,派人四处寻找,有人发现了线索,说介子推带着老娘躲进了绵山,隐居山林,只想安静的奉养老母。因为他无意与功名利禄,也不图重耳回报当你的救命知恩。重耳派去劝导的人都无功而返,有人出主意让放火烧山,留一处可以出逃的路线,但水火无情,不好控制,加上介子推坚决不想出山,竟然母子二人被活活烧死在山里。悲剧发生后,重耳很伤心,更后悔。为了缅怀这位忠臣和贤臣,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母子死难日全国禁止烟灰,也就不让生火做饭,家家吃凉的,冷的食物,这个起源于晋国的规定,逐渐扩散到其他诸侯国,演化为寒食节。
介子推的精神是否需要在当代继承和发扬光大,这要从其精神实质上来辩证分析。
概括起来,我认为介子推精神有以下几点:第一,忠诚可靠。忠诚可靠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最大的法宝。介子推忠于重耳不能简单理解为忠诚于主子或领导,后来的事实证明,他绝无所图,行为纯粹,弥足珍贵。第二,淡泊名利,志趣高尚。这一条不须赘述。第三,事亲至孝。他隐居的目的,既不是矫情,沽名钓誉,又不是待价而沽。而是单纯出于安静的侍奉老娘,就跟当年就重耳一样,没其他杂念,没其他多想。第四,有功遂身退的人生智慧。虽然晋文公是一位重感情的人 ,是一代明主,但介子推的急流勇退的做法,在古代功臣里也是个例,能做到这一点的,大概就是范蠡、张良等几位而已。
2. 清明节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?
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这个故事明白的道理: 做人一定要信守承诺,不可言而无信。说明了无论身处怎么样绝望的境地,只要不抛弃不放弃,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。
申生在内而亡,重耳在外而安。
重耳懂得隐忍,宽以待人,懂得抓住机会。
3. 介子推的故事大概?
在春秋时期,晋国发生内乱,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,其臣子介之推始终追随他,重耳在外逃亡19年,介之推不离不弃,曾经割股奉君供重耳充饥。
后来,重耳成为晋文公,重赏群臣,但是介之推隐居深山拒不受赏。
晋文公为逼出介之推,火烧深山,介之推坚决不出山,最后抱着老母死在柳树下。
4. 绵山背母亲的故事?
介子推背母上绵山
介子推,春秋时代周晋人。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受晋惠公和骊姬的迫害,带着文臣武将狐毛、狐偃、介子推等人逃难到临国,最后被秦穆公送回晋国,当了国君,就是晋文公。晋文公在论功行赏时忘了一个人,就是介子推。介子推出身贫苦,他不做官,只好靠编织草鞋养活老母。
邻居张解见了,劝介子推找晋文公请赏,介子推只是笑了笑,什么话也没说。介子推的老母看儿子织草鞋养家也太辛苦,也劝儿子说:“我儿跟重耳逃难多年,立有大功,为什么不找他谈谈,说不定能得到荣华富贵,不是比你织草鞋强吗?”
介子推说:“主公当上国君,上顺天意,下合民心,我怎么能去争功夺利?我宁愿一辈子织草鞋来养活您。”
老母见儿子这样高洁,也就不再去难为介子推了。过些时候,介子推跟母亲商量说:
“我很爱附近的绵山,那里山清水秀,土地肥美,草丰林密,很适合隐居,我们到那里去吧!”
“我儿志趣高尚,就依你吧!”母亲说。收拾了简单的行装,介子推就背着母亲上路了。张解甚觉不公,替介子推不平,就偷着写了一篇讽刺诗贴在朝门外。诗中写道:“蛟龙逃难,没有深潭可以躲藏,众蛇随它周游四方。蛟龙饥饿,一蛇割肉献上。蛟龙返回龙潭,众蛇住进新房。只有一条蛇没有住处,背着老母流落荒野,十分悲凉!”
手下人揭了诗文进宫献给晋文公。晋文公看了,恍然大悟,惊叹道:“啊呀,我简直是老糊涂了,怎么把介子推给忘了呢?快,快把介子推给我找回来!”
宫人来到介子推原来住的地方,只见一把大锁锁着房门,只好回宫禀告实情。晋文公听后令宫人把张解召到宫中,询问介子推的下落,并说:“能找到介子推,定有重赏。”
张解把介子推背母去绵山的经过对重耳讲了一遍,并答应领路到绵山。晋文公十分高兴,立即封张解为大夫。张解作向导,晋文公带着文臣武将,率领着大队人马来到绵山脚下,打听介子推的下落。有个农民说:“前几天,一个汉子,背着他的老母进山去了。那汉子对他母亲照顾得可周到了,现在不知走到大山的什么地方了。”
晋文公的人马在山里找了好几天,也没见到介子推的踪影。手下有个人建议说:“介子推最孝顺母亲,如果放火烧山林,他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。”
重耳下令烧山。漫天大火一连烧了好几天,大火渐渐灭了,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。重耳派士兵搜山。只见介子推抱着母亲,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之下。重耳见状,失声大哭。为了纪念介子推,把绵山改名为“介休”,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。
介子推和母子遇难的这一天,正是农历清明节,后人在这一天禁止烟火,只吃冷食。北方人管这一天叫“寒食节”。
5. 介子推封神称什么?
介子推没有封神。介子推,后人尊为介子,春秋时期晋国人,因"割股奉君"。隐居"不言禄"之壮举,深得世人怀念。晋文公重耳改绵山为介山,并豆例庙祭祀,由此产生了寒食节,清明节的前一天。介子推忠君赴义,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,感人至深。后人为纪念介子推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,并在寒食节来纪念他。
6. 介子推的故事概括?
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,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。重耳即位后忘了介子推,介子推不慕名利隐居绵山。重耳追悔莫及,火烧绵山以寻找,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,并留下遗言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,并将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。
故事中介子推割掉身上的肉给重耳充饥。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,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帮助,做人应该常怀一颗奉献之心。
7. 介子推死日?
寒食節,清明節的前一天。
介子推(?—公元前636年),又名介之推、介推,后人尊为介子,春秋时期晋国人,因“割股奉君”,隐居“不言禄”之壮举,深得世人怀念。死后葬于介休绵山。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,遂改绵山为介山,并立庙祭祀,由此产生了“寒食节”(清明节前一天),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。
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!联系邮箱:ynstorm@foxmail.com 谢谢支持!
1. 介子推的故事,我们还需要介子推精神吗?
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,因追随流亡的公子重耳在国外十余年,不管任何艰难困苦,对公子重耳不离不弃。据说,一次流亡途中重耳因长期食不果腹,营养不良,被饿得奄奄一息时,重耳出于本能念叨着要吃肉,素食都没有,那里还敢奢望吃肉。忠心耿耿的介子推急中生智,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煮了给重耳吃。既救了他的命,又接了他的“馋”。这事自然不能一直瞒住重耳,活过来的重耳知道肉的“采购”渠道后,感激涕零,铭于五内啊。后来,重耳在父王驾崩后,在秦国和追随者的支持下,回国夺取王位,是为晋文公。他励精图治,在他的努力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重耳是一位知恩图报的君主,他继位后,大大封赏追随他的功臣。別人都受了封赏,独独不见介子推,这让晋文公重耳也很纳闷,派人四处寻找,有人发现了线索,说介子推带着老娘躲进了绵山,隐居山林,只想安静的奉养老母。因为他无意与功名利禄,也不图重耳回报当你的救命知恩。重耳派去劝导的人都无功而返,有人出主意让放火烧山,留一处可以出逃的路线,但水火无情,不好控制,加上介子推坚决不想出山,竟然母子二人被活活烧死在山里。悲剧发生后,重耳很伤心,更后悔。为了缅怀这位忠臣和贤臣,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母子死难日全国禁止烟灰,也就不让生火做饭,家家吃凉的,冷的食物,这个起源于晋国的规定,逐渐扩散到其他诸侯国,演化为寒食节。
介子推的精神是否需要在当代继承和发扬光大,这要从其精神实质上来辩证分析。
概括起来,我认为介子推精神有以下几点:第一,忠诚可靠。忠诚可靠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最大的法宝。介子推忠于重耳不能简单理解为忠诚于主子或领导,后来的事实证明,他绝无所图,行为纯粹,弥足珍贵。第二,淡泊名利,志趣高尚。这一条不须赘述。第三,事亲至孝。他隐居的目的,既不是矫情,沽名钓誉,又不是待价而沽。而是单纯出于安静的侍奉老娘,就跟当年就重耳一样,没其他杂念,没其他多想。第四,有功遂身退的人生智慧。虽然晋文公是一位重感情的人 ,是一代明主,但介子推的急流勇退的做法,在古代功臣里也是个例,能做到这一点的,大概就是范蠡、张良等几位而已。
2. 清明节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?
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这个故事明白的道理: 做人一定要信守承诺,不可言而无信。说明了无论身处怎么样绝望的境地,只要不抛弃不放弃,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。
申生在内而亡,重耳在外而安。
重耳懂得隐忍,宽以待人,懂得抓住机会。
3. 介子推的故事大概?
在春秋时期,晋国发生内乱,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,其臣子介之推始终追随他,重耳在外逃亡19年,介之推不离不弃,曾经割股奉君供重耳充饥。
后来,重耳成为晋文公,重赏群臣,但是介之推隐居深山拒不受赏。
晋文公为逼出介之推,火烧深山,介之推坚决不出山,最后抱着老母死在柳树下。
4. 绵山背母亲的故事?
介子推背母上绵山
介子推,春秋时代周晋人。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受晋惠公和骊姬的迫害,带着文臣武将狐毛、狐偃、介子推等人逃难到临国,最后被秦穆公送回晋国,当了国君,就是晋文公。晋文公在论功行赏时忘了一个人,就是介子推。介子推出身贫苦,他不做官,只好靠编织草鞋养活老母。
邻居张解见了,劝介子推找晋文公请赏,介子推只是笑了笑,什么话也没说。介子推的老母看儿子织草鞋养家也太辛苦,也劝儿子说:“我儿跟重耳逃难多年,立有大功,为什么不找他谈谈,说不定能得到荣华富贵,不是比你织草鞋强吗?”
介子推说:“主公当上国君,上顺天意,下合民心,我怎么能去争功夺利?我宁愿一辈子织草鞋来养活您。”
老母见儿子这样高洁,也就不再去难为介子推了。过些时候,介子推跟母亲商量说:
“我很爱附近的绵山,那里山清水秀,土地肥美,草丰林密,很适合隐居,我们到那里去吧!”
“我儿志趣高尚,就依你吧!”母亲说。收拾了简单的行装,介子推就背着母亲上路了。张解甚觉不公,替介子推不平,就偷着写了一篇讽刺诗贴在朝门外。诗中写道:“蛟龙逃难,没有深潭可以躲藏,众蛇随它周游四方。蛟龙饥饿,一蛇割肉献上。蛟龙返回龙潭,众蛇住进新房。只有一条蛇没有住处,背着老母流落荒野,十分悲凉!”
手下人揭了诗文进宫献给晋文公。晋文公看了,恍然大悟,惊叹道:“啊呀,我简直是老糊涂了,怎么把介子推给忘了呢?快,快把介子推给我找回来!”
宫人来到介子推原来住的地方,只见一把大锁锁着房门,只好回宫禀告实情。晋文公听后令宫人把张解召到宫中,询问介子推的下落,并说:“能找到介子推,定有重赏。”
张解把介子推背母去绵山的经过对重耳讲了一遍,并答应领路到绵山。晋文公十分高兴,立即封张解为大夫。张解作向导,晋文公带着文臣武将,率领着大队人马来到绵山脚下,打听介子推的下落。有个农民说:“前几天,一个汉子,背着他的老母进山去了。那汉子对他母亲照顾得可周到了,现在不知走到大山的什么地方了。”
晋文公的人马在山里找了好几天,也没见到介子推的踪影。手下有个人建议说:“介子推最孝顺母亲,如果放火烧山林,他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。”
重耳下令烧山。漫天大火一连烧了好几天,大火渐渐灭了,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。重耳派士兵搜山。只见介子推抱着母亲,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之下。重耳见状,失声大哭。为了纪念介子推,把绵山改名为“介休”,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。
介子推和母子遇难的这一天,正是农历清明节,后人在这一天禁止烟火,只吃冷食。北方人管这一天叫“寒食节”。
5. 介子推封神称什么?
介子推没有封神。介子推,后人尊为介子,春秋时期晋国人,因"割股奉君"。隐居"不言禄"之壮举,深得世人怀念。晋文公重耳改绵山为介山,并豆例庙祭祀,由此产生了寒食节,清明节的前一天。介子推忠君赴义,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,感人至深。后人为纪念介子推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,并在寒食节来纪念他。
6. 介子推的故事概括?
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,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。重耳即位后忘了介子推,介子推不慕名利隐居绵山。重耳追悔莫及,火烧绵山以寻找,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,并留下遗言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,并将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。
故事中介子推割掉身上的肉给重耳充饥。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,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给予帮助,做人应该常怀一颗奉献之心。
7. 介子推死日?
寒食節,清明節的前一天。
介子推(?—公元前636年),又名介之推、介推,后人尊为介子,春秋时期晋国人,因“割股奉君”,隐居“不言禄”之壮举,深得世人怀念。死后葬于介休绵山。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,遂改绵山为介山,并立庙祭祀,由此产生了“寒食节”(清明节前一天),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。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!联系邮箱:ynstorm@foxmail.com 谢谢支持!